十个维度观察,勾勒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机遇
本报记者 熊争艳 龙 盼 张晓洁 刘开雄
近日公布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描绘我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。这份纲领性文件关乎国家宏观战略,也与劳动者的职业未来息息相关。
中国就业市场正站在结构性重塑的关键节点。未来五年,产业升级、技术变革、人口结构调整等多重浪潮交织,就业生态的核心逻辑将被改写。“新华深读”栏目记者采访相关部委人士、企业负责人、行业专家、教育工作者等,从十个维度观察,勾勒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机遇,提供一份立体的未来职业趋势“导航图”。
新兴产业:催生覆盖研发、制造、运营全链条新岗位
《建议》提出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”,并部署:
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——加快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、低空经济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;前瞻布局未来产业——推动量子科技、生物制造、氢能和核聚变能、脑机接口、具身智能、第六代移动通信等6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专家认为,这些产业的培育壮大,将催生覆盖产业研发、制造、运营全链条的新岗位,构造新的就业蓄水池。
“新兴产业未来五年的重要趋势是加快‘规模化发展’,这意味着从1到10的飞跃。”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专委会副主任马江博说,“规模化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,求职者要寻找细分市场的切入点。”
以低空经济为例,据测算该产业仅无人机操控员的人才缺口就有100万人。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王昊表示,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,这将催生覆盖产业全链条的新岗位。
王昊从全链条展开分析:
在研发制造端,装备总体设计师、飞控算法工程师、适航工程师、无人机装调检修人员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;
在运营服务端,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、低空飞行器调度平台研发工程师承担空中交通管理职责,低空数据分析师优化运营效率,低空场景解决方案工程师致力于开拓物流、巡检等商业化应用;
在基础设施端,电气工程师负责地面充电设施等配套建设,低空通航飞行程序设计师规划安全高效的飞行路径。
这一人才矩阵体现出低空经济“制造与服务融合、软硬件协同”的产业特征,这也是多个新兴产业共同的特点。
从多地最近发布的需求看,人工智能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岗位保持旺盛需求。
最新发布的《粤港澳大湾区(内地)人才需求目录》涵盖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先进材料等20个行业约200种岗位的需求程度、学历要求、月薪水平等情况。
其中,产业需求程度最高的岗位有通信技术工程师、医疗器械研发员、光伏系统工程师、Java工程师等。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迅猛,通信技术工程师、架构师尤为稀缺。收入较高的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架构师,月薪为1.5万元至4万元。
北京最近发布的需求显示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5G-A技术研发与应用、人工智能产业的具身智能技术研发等18个领域人才紧缺程度最高。上海则在集成电路产业新增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等12个紧缺职业,人工智能领域把人工智能训练师等5个职业列入紧缺目录。
数字经济:替代与新生交响的变奏
“黑灯工厂”、无人驾驶涌现,数据录入、搬运码垛等重复性体力劳动正被替代。然而,这样的场景并非数字经济真实全貌。AI在淘汰传统岗位时,也催生一大批高附加值的新职业,孕育从体力生产转型智慧生产的职业新机遇。
过去五年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72个新职业中,超20个与人工智能相关,预计每个新职业将在短期内带动30万至50万人就业。
《建议》将“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”作为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”的重要部署,提出“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”“全面实施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”。
“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即将突破6000亿元,人工智能正深度重构就业结构。从解决AI大模型、算法、算力等技术攻关,到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、服务业、生物科技等深度融合,都需要大量人才。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壮说。
智联招聘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人工智能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%,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%。其中AI产品经理、人工智能工程师需求增速分别为178%、26%。
数字化浪潮下,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技术、技能融合水平需求加大。
在深圳,一家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机构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,培训业务从北京拓展到深圳、杭州、成都,远不能满足需求;在上海,复旦大学100多门“AI大课”吸引数千名本研学生修读,AI课程覆盖全部一级学科。
应对技术冲击,主动拥抱数字变革是关键。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催生新兴领域就业增量,也为传统产业从业者打开转型通道。
以汽车制造为例——“过去汽车工厂以装配、焊接、检修为主,如今工人从‘拿扳手’转为‘调系统’,变身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、运维员等。”王昊说,劳动者从操作设备走向管理数据,修车人变为“懂AI”的服务工程师。
202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超万亿元,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。车企竞争将从“造车”走向“造系统”“造生态”,劳动者技能门槛持续提升,掌握数字化技能、人工智能基础和跨界协同能力的劳动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服务领域:民生改善需求将吸纳更多劳动力
《建议》提出“惠民生和促消费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”,与民生改善相关的健康、养老、育幼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将吸纳更多劳动力。
智联报告显示,今年三季度养老/看护行业职位数同比增速达到29.2%,其中护工、康复治疗师岗位需求增速分别为36.1%、25.7%。
“中国现有14亿多人口,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人,市场潜力巨大。”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提出,将大力提振消费,让商品和服务消费都“火”起来。
针对《建议》提出的“扩大服务消费”,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何勤表示,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行业吸纳的多为高学历专业技术型人才。单从就业增长体量看,主阵地是服务业。
她认为,精细化、专业化是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,在拓展更多就业空间的同时,也倒逼服务业必须加强职业标准化、规范化治理,进一步优化体验感,以此吸引消费者。
以现代物流、科技服务、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领域快速发展,正加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。“这些就业形态的发展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统一大市场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和服务半径扩大。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苏丽锋表示,《建议》强调“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”,将重塑我国的就业生态,为劳动者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随着服务业态创新,专家认为这将催生三类新岗位:一是数字化服务类,如用户体验设计师、短视频运营师;二是体验经济类,如沉浸式娱乐策划人员;三是社会服务类,如家庭收纳顾问。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突出“软硬结合”——硬技能包括数据分析、平台操作,软技能如情商、创意、与人共情能力等。
目前,在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,服务业吸纳的就业比重已超过48%。“对标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超过70%,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。”苏丽锋认为,服务业就业占比有望在未来五年上升至55%左右。
灵活就业:需求将更趋多元
穿梭街巷完成网约家政订单——浙江东阳,20岁的李辰一边打零工存钱,一边坚持练习美术,想着等钱攒够了就去实现绘画梦;
分装打包毛绒玩具——湖南湘潭,“宝妈”彭思琪干着月薪3000元、按件计酬的灵活工作,过上“送完孩子立即上岗,下班正好接娃回家”的生活;
接待顾客制作咖啡——辽宁大连,医务工作者张悦退休后开了一家社区咖啡店,希望借此拾起曾经的梦想……
从外卖骑手到网约车驾驶员,从网络主播到内容创作者,灵活就业凭借其低门槛、高弹性的特点,为不同年龄、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。
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,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。各类灵活就业人员,总人数已超2亿。
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于晗表示,市场正在创造更多的、高附加值的、多样化的新就业形态工作岗位,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就业需求。
新挑战也不容忽视。新就业形态中,单一机械化劳动占比高,劳动者技能成长受限。不少灵活就业者面临收入不稳定、兜底性保障较少等境地。特别是在算法驱动框架下,劳动者工作时间长、压力大,影响身心健康。
《建议》提出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”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”,部署“推动灵活就业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”“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”“提高灵活就业人员、农民工、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率”等。
取消超时罚款,通过AI安全防控系统把风险前置,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……政策与平台协同努力下,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将更有保障。
跨境领域:全球化人才走俏
《建议》对今后五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系列部署。专家认为,相关政策对就业趋势的影响将体现在领域更新、空间扩大、技能升级等方面。
金秋时节,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人潮涌动,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商贸人才专场招聘活动现场热闹非凡。“现在海外市场拓展比较快,公司急需3名精通西班牙语的员工。”义乌市一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。
越来越多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通过跨境电商做起国际买卖,跨境电商也成为就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。
“从前端的直播间到后台的供应链管理,再到企业的海外品牌策划、产品研发,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多元,就业岗位多。”广西利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闭春远说。
闭春远说,企业早先面向东南亚国家直播带货,对“小语种+”人才需求比较强烈。现在牵线中国品牌海外落地,既需要熟悉当地消费习惯、法律环境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国际贸易人才,也有境内供应链管理方面,像物流运输、仓储管理等专业人才。
在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推动下,“服务贸易+制造能力”双轮出海的新生态正在形成。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课题组的一份报告预测,到2030年中国跨境电商快递市场将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约4500万个,其中高校毕业生占比超30%。
在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看来,超大规模市场、全产业链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,这些都是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优势。
《建议》明确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政策基调。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参与全球治理,精通国际规则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球化人才将成为稀缺资源。
在即将封关运作的海南自贸港,通过《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促进条例》等政策创新,构建起国际化人才生态。在10月末结束的2025年海南省“封关拓新局·四城同办”校招活动中,280多家用人单位带来超8000个优质岗位,走进北京、重庆、杭州、长沙,招才引智掀起热潮,岗位需求覆盖旅游、教育、科研、经济、金融、医疗、互联网、航天等领域。
田间创业:乡村振兴为新农人、农创客带来机遇
新农人、农创客带动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不断涌现,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浙江金华李祖村,农创客带动许多村民加入创业热潮,经营农场开办亲子课堂等,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.6万元;
云南曲靖热水村,乡村CEO探索温泉资源的盘活之路,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;
江西抚州贺坊村,“产业村长”承包200余亩土地种植水果和黄瓜,创新产销模式,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共同增收……
“以工业化思维赋能传统农业,可以让蚕桑产业焕发新生。”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李雪艳道出年轻人为广袤农村带来的新可能。在她带动下,广东省英德市三联村桑树种植面积已达1.3万亩,产值过亿元,辐射带动就业3000多人。
数据显示,全国有农村实用人才超2300万人,其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万人。我国农民工总量近3亿,但外出比例在下降,本地就业占比超过40%。
《建议》提出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”,作出“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,促进农民稳定增收”“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”等系列部署。
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副主任黎宇分析,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等举措,激发乡村建设、乡村治理等领域就业潜力,就近就业渠道不断拓展,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。
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。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、城市白领等把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机会,带着技术、资金等返乡入乡创业,涌现出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等新职业。
如何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下、发展好?相关部署正在推进:加强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,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;营造良好创业环境,实施一批基层服务项目;打通数据端口,搭建适配农村创业场景的服务生态……
黎宇说,要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留住人,不断解决好职业发展、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。
文化产业:新业态新赛道高水平人才稀缺
在成都从事互联网运营的网友萱萱,今年2月用业余时间尝试短剧编剧。她介绍,一部60~80集的剧本保底收入约4万元,再根据流量表现提成。“线上编剧不需要去拍摄现场,时间比较自由。”
《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(三季度)》显示,北京市数字文旅行业人才需求旺盛,如VR/AR开发工程师、文旅IP运营经理等备受青睐,月薪酬中位值分别达33157元和23517元。
“文化不再仅是软实力,而是硬产业,市场急需复合型人才。”苏丽锋表示,未来最有市场的是既懂文化叙事,又擅技术实现的“文化创意工程师”。
2024年,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9.14万亿元,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9.8%。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、引领消费升级的源头活水。
步入“十五五”,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,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,就越离不开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。《建议》提出,培育形成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、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,“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”,“发展新型文化业态”。
《建议》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,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、信息化转型。随着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,一批新职业如AIGC动画制作员、虚拟场景策划师应运而生。
未来五年,“文化+科技”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。据预测,到2030年我国对虚拟现实人才的岗位需求将超过680万个。
以“虚拟现实内容创作者”为例,既要掌握3D建模、交互设计,同时需要故事创作能力。游戏、教育等场景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,薪资年增长10%以上。
教育部今年新设的29个普通本科专业中,近1/4聚焦数字文化产业领域。一些院校率先发力,培养“文化+科技”复合型人才。
2024年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约6.66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4%,增速领先全文化产业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张林山表示,随着文化服务业占比提升,预计每年创造百万量级岗位,适合青年及高技能人才。
老龄“订制”:银发经济推动就业扩容
天蒙蒙亮,49岁的王汝芳就赶到江苏海安陈爷爷家,洗澡擦身、清理大小便……她每日奔走在不同家庭,为7名失能患者提供居家照护。
今年4月,王汝芳通过考试成为全国首批“长期照护师”,月薪7200元,还有五险一金,比持证前收入提高50%。
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400万人,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约550万人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璐认为,从养老服务供给来看,助餐助浴、康复护理等“刚性需求”仍未有效满足。
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回应。《建议》明确提出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,扩大康复护理、安宁疗护服务供给。此前,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专项文件,将培养专业人才摆在突出位置。
截至2024年,全国高校及职业院校已设立养老相关专业点约4000个,覆盖护理、养老服务管理等方向。
24岁的朱恩国在浙江平湖一家康复医院做护工近一年。上岗前,他接受了清洁护理、进食照料等实操培训。朱恩国戏称自己是老人们的“临时孙子”,他坦言,相比专业技能,更需要的是耐心。
“养老不是夕阳产业,而是朝阳职业。”苏丽锋表示,养老行业正催生万亿规模市场,但也面临观念桎梏、技能短板与待遇保障不足等挑战。
“十五五”时期,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”和“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”将双措并举。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,将推动“老有所养”和“老有所为”,发展银发经济。
在河南许昌,27岁的樊金林经营着5家养老院。在这里,老人们组团打电竞、拍短视频、玩“狼人杀”。养老院办成了“老年版幼儿园”,吸引了网友关注。
樊金林有支十余人的新媒体团队,通过内容创作和流量变现,反哺养老服务的发展。他还创办老年俱乐部,组织老年模特队、摇滚队,吸引了800多名会员。樊金林说,养老院要提供情绪价值,真正让养老变“享老”。
从基础照料向品质服务升级,银发经济呈现高度的专业细分。养老服务正在从“有人干”向“专人干”转变,一个既体现社会温度又蕴含机遇的就业新图景正在显现。
绿色职业:高质量岗位兼具稳定性和成长性
11月3日,江西赣州南康区风电场,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肖林正在日常巡检,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和电力高效调度。
去年7月,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被认定为新职业。业内预计,到2030年储能电站运维管理人员需求超10万人。
绿色产业发展催生绿色新工种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(2022年版)》中有134个绿色职业,约占职业总数8%。近年,绿色职业相关岗位数量增长了10倍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“双碳”领域相关从业者约为10万人,这一领域尤其呼唤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。以“绿色建筑设计师”为例,不仅需要掌握可持续材料、能耗模拟等硬技术,更要具备生态设计理念和跨专业协同能力。
“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,未来五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。”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。
绿色就业正成为新蓝海,它不拼“996”而拼创新与可持续,苏丽锋表示,这些岗位主要源于“双碳”目标等政策驱动和ESG投资热潮等市场拉动,兼具稳定性和成长性。
在鄂尔多斯职业学院,校园内铺设的光伏板格外醒目。去年12月,该校新设光伏工程技术专业,学生尚未入学已被企业“预订”。
类似“入学即入职”的“订单班”,在新能源行业不是个例。例如,新能源车企南京长安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定向培养汽车制造工程师;西南石油大学与通威太阳能开办光伏产业人才班,累计培养600余名人才……
《建议》强调“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”。这“一加一减”,打开了就业新空间。张林山认为,绿色转型将从规模化扩张走向精细化、系统化创新,突破“内卷”困境,打开岗位创造潜力。
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说,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,其中80%是传统产业,这些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将释放出巨大的“绿色红利”。
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,全球首个“风光氢储能”零碳产业园聚集了10余家新能源头部企业,带动就业4万余人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我国还将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,类似就业机会不断涌现。
《建议》还明确布局氢能、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。“预计氢能等领域将新增百万级岗位”,张林山表示,绿色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目标联动,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“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”。
区域就业:从“孔雀东南飞”到全域共荣
李兴是一所中部地区985高校毕业生,他最初在北京闯荡2年,然后回到家乡内蒙古准格尔旗,在一家能源企业当工程师。回乡前,他权衡了在大城市和家乡的职业前景,觉得家乡的产业特色鲜明,发展潜力大。近三年,他的职位和收入均有提升。
李兴的经历,是传统就业格局改变的一个缩影。
《建议》提出,“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区域重大战略、主体功能区战略、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”。
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说,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;区域重大战略,主要解决“增长极”的引领问题;主体功能区战略,主要解决“空间利用”问题;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解决人口流动和城乡发展问题。四大战略叠加效应,意味着所有空间规划政策必须相互配合,形成合力。
张林山表示,伴随区域战略的施行,就业的地理空间将出现从“单向流动”到“多中心集聚”的重构,人才流动的趋势从“孔雀东南飞”“扎堆北上广”,转向全域共荣、“跟着产业地图迁徙”。
猎聘《2025年三季度人才供需洞察报告》显示,产业资源正在全国核心城市圈中进行扩散与再平衡。苏州、成都、长沙、重庆、南京、武汉等城市爆发式增长,凭借各自的制造业基础、成本优势或政策扶持,承接一线城市的技术溢出与产能布局,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态势。
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、长江中游城市群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崛起,以及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,未来就业机会将呈现多极化、网络化分布。人才可以在多个国家级增长极和区域中心之间进行选择。张林山说,长三角、粤港澳因高端产业集聚持续吸引高技能人才,西部的新兴产业高地如宜宾、包头,因新能源装备等产业而创造大量岗位,成为技能型人才流入新热点。
《建议》强调“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”,专家认为,从“城镇化率提升”走向“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”,将重塑就业的空间结构、产业载体和岗位类型。
《建议》还强调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”,专家认为,这将带动“县域就业圈”兴起,以县城为载体的就业圈将覆盖制造、物流、电商、文旅、养老等多业态。
未来五年,中国就业市场将呈现总量平稳、结构优化、质量提升的总体态势。当我们追问:在新的技术变革下最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?收获的关键词高度接近:好奇心、自驱力、人机协同能力、跨界,特别是终生学习能力。
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图景正在打开,在政府、企业、教育界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,人岗精准适配、技能持续升级、权益充分保障的高质量就业生态,将令劳动者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自身价值。
财经视野
经济动态
新闻排行



